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广泛,业界预测2026年或迎来量产元年
记者窦世平、刘暄报道
目前,人形机器人技术正迅速发展,不断迭代升级,突破实验室的限制,大量应用于现实场景,展现出规模化应用的巨大潜力。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企业高管、行业专家和投资人士,了解到受技术进步、政策推动和资本热潮等多重因素影响,具身智能的商业化步伐显著加快,目前产业发展正处于应用场景探索阶段,硬件成本呈现下降趋势,模型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业内人士预计,2026年或将成为量产交付元年。
应用场景日益丰富
从传统的农业生产到精密的工业制造,从专业的导览迎宾到温馨的生活陪伴,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全方位展示了业内在各类应用场景中的积极探索。例如,越疆科技的机器人DOBOT Atom在操作中展现了其毫米级精度和双脑协同决策功能;银河通用推出的轮式人形机器人GALBOT G1在无人药店环境下进行商品拣选;优必选的自主换电人形机器人Walker S2凭借其52个自由度的工业级“巧手”,在3分钟内完成自主换电。
商业化积极信号显现
人形机器人零部件成本的下降,意味着供应链的成熟,也侧面印证了具身智能产业商业化步伐的加快。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具身智能硬件的成熟速度快于模型的成熟速度,硬件需要等待算法成熟,才能真正实现商业化落地。
政策也在持续发力。2025年首次将“具身智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列入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7月底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
2026年或为量产元年
业内预计2026年将成为量产元年,未来将重点关注头部企业在量产落地方面的实际进展和产业链上游零部件及下游应用方面的投资机会。多家头部企业在大会期间透露了量产交付进展,如优必选科技计划交付500台工业人形机器人,星动纪元的星动Q5机器人已获得数十台订单,智平方的AlphaBot(爱宝)系列今年已收到近500个订单。
尽管众多头部机器人本体企业场景验证和量产交付开展得如火如荼,但也有业内观点认为,目前机器人产品存在同质化现象,应用场景相对有限。对此,自变量机器人创始人王潜称,这并不是硬件的问题,而是因为机器人大模型的智能化水平没有达到。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深圳)主任姚颂表示,具身智能的发展路径好比自动驾驶,从早期对L4级全自动化的高度期盼,到现实落地时更多集中于L2级场景,行业逐步走向务实。他认为,当下多数机器人仍处在L1阶段,向更高等级演进需聚焦真实、迫切且具备商业可行性的场景。